close

當年師大畢業,因同班張子良兄推介,在台東教了两年書。頭一年是卑南初中,校長蔡清祥曾是子良兄的老師,這回子良兄荐了我和另位同班陳宗賢來,是個两歲大的新學校,沒有歷史,可有朝氣。第二年,蔡校長調去籌備新學校,這年起(1966年)由於實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,全台初中改制為國民中學,我正好趕上初中車尾,搭上國中頭班車。新學校叫新生國中,卑中好幾位教師都受邀過去,我也在其中。
在卑中一年的上學期,我是國文科專任教員兼初三丙班導師,下學期帶女生初三戊班。蔡校長很尊重教師,教務主任是林哲次老師兼英文專任教員,師大英文系畢業,在美國夏威夷大學修過語言學,又去過英國愛丁堡大學進修研究。一個小地方的初級中學,有位如此資歷背景的教師,在當年真不得了。林老師也確實教得很出色,他採取直接教學法上英文課,所以他教的學生,多半都能簡單英語會話。記得那年參加全縣校際英語演講比賽,卑中囊括了前十名,傳為一時佳話。咱俩談得來,他後來做中學校長、大專校長,我已轉考到公務機關服務,他公事北來,有暇都會見個面。他能拉一手好小提琴,為人實在,生活簡樸,有書卷氣。有两位同事我特别要提的,一位是庶務組的蔡元直先生,一位是總務主任李海清先生。
蔡元直先生年約不惑,個頭壯碩,不修邊幅。幼讀私塾,未入過新學堂,耽於撰作近體詩,得力於自修。1965年校慶出專刊,校長指定我負責,為了補白,寫幾首絶句應卯,蔡先生居然把我看成會家子,彼此交談有了共同素材。有時候蔡先生出示新作,謙說要我給些意見,因為字裏行間帶着濃濃的閩南方言,讀着不順溜,那年初生之犢,不知分寸,拿起筆就改。現在想起,倍感汗顏。日後蔡先生還介紹些當地詩人与我相識,因詩作羼入太多方音,不宜國語朗誦,且我閩南話亦不靈光,交流遂至無疾而終。
社會上多半以學歷取人,其實辦事能力未必与個人學歷成正比。李主任頭腦清楚,做事有條理,字跡也娟秀。我平日冷眼旁觀,他總管學校裏大小事務,真是校長放心,同事安心,學生歡心,家長寬心。可他只是台東高中畢業,後來我在其他公務單位,看到的大學生,甚至有碩士學位的人,做事能力差遠了。難怪李主任被黄鏡峰縣長挖到縣府担任機要秘書,黄任内政部糧食局長也把他带了去。我們两人交情不錯,他有位老弟叫李海平,希望在我班上,雖然我疼學生,管起來還滿嚴格的。海平不算調皮,只是用功不夠。
1966年5月文化動亂開始,有十年漫長的歲月,在中國大陸許多家庭,都是場悲慘的夢魘,台灣這階段也還在過窮日子。這年是我初為人師的第二個年頭,因為是<單身賤族>,一人飽一家飽,才每月新台幣七百元左右薪酬,又没理財觀念,例假日在當地花小錢,長假期到台北花大錢。教两年書仍是身無長物,李主任知道我時常一窮二白,大家熟点以後,都會問我需不需要預支,也不時的提幾句,叫我省着点。此外,還有訓育組長林珠弟(人旁)兄,他們两位和我都是君子交情,林兄因職務的關係,彼此交談時間較多,偶尔公餘會么喝一起,到市上吃牛肉火鍋下小酒;海邊離市區不遠,如興有末盡,往往帶幾瓶啤酒,踏着月色,坐在沙灘上,吹海風,聴海潮,瞎扯淡。
一眨眼,四十幾過去,我每回想重遊舊地,終未成行,古人所謂咫尺天涯,果真不假。上述諸君子都是家住台東,不知道可有人他遷?但願大家都平安如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anwu19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